北京:构建环保标准体系 空气质量不断提升 发布时间:2019-01-14


   新年伊始,北京交出一份喜人的“蓝天”成绩单。随着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三大攻坚行动的展开,北京市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增劣减”,蓝天“含金量”越来越高。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7天,占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其中一级优天数为72天,二级良天数为155天;重污染日15天,比2017年减少9天。全年有3个月PM2.5月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2018年全年首次实现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告诉记者,随着空气质量的“优增劣减”,北京蓝天“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从主要污染物看,2018年北京二氧化硫指标已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的国家标准;二氧化氮尚超过国标5%;PM10超过国标11%,PM2.5比每立方米35微克的“目标”高46%,仍是北京市的大气主要污染物。
  几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有多大的改善?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数据很有说服力:2013年至2018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天数逐年减少,从2013年的58天减少到2018年的15天;2018年连续195天没有发生PM2.5重污染,远超2013年的87天。
  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坦言,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是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的。
  为有效提高细颗粒物污染源的治理效果,北京市突出开展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三大攻坚行动,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科学治污。完成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为北京市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了科学支撑。在持续发挥全市PM2.5高密度网络趋势监控作用的基础上,北京市建成了覆盖全市乡镇(街道)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并向社会公布全市粗颗粒物浓度较好、较差的乡镇(街道),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实现了精细管理。同时,综合卫星遥感、 空气质量地面观测等各类数据,完善“热点网格”技术,拓展出技术支撑执法的新局面。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机动车治理为例,北京通过持续推进机动车结构优化升级,发布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全市域限行政策、完善配套补助政策,疏堵结合,推进4.7万辆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报废转出,累计推广新能源车20余万辆;创新实施重型柴油车闭环管理机制,约14.5万辆超标车被纳入“黑名单”数据库;创新实施机动车检测场记分制管理,自2018年8月份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检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铁腕执法护航。按照“公安处罚、环保检测”执法模式,北京市聚焦38个进京路口、市内重点道路和车辆集中停放地等开展路检夜查,2018年全市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万辆次,处罚32.5万辆次,是2017年全年处罚量的5.6倍。同时,进一步夯实法规政策标准保障体系,构建世界领先水平的环保标准体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离不开区域联防联控。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组织下,北京市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完成《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和企业“3+1”应急响应体系,实行差别化“一厂一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方案,实施精细化管理,防止“一刀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治理,环境效益持续释放,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总体改善、趋势向好。但同时必须看到,在污染排放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的情况下,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条件的影响,秋冬季空气重污染过程易发、频发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大气环境改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2019年,北京市将继续聚焦PM2.5治理,更加注重法治、精治、共治,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并重,常态化监管执法与短期重污染应急相结合,继续聚焦柴油货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综合施策、持续发力,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一微克一微克地“抠”,不断增强市民的蓝天获得感。


                                                                                                                                                                                          [ 来源:经济日报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