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家住湖南省邵阳市的周龙夫妇因为给孩子挑选食品的事儿产生了分歧:妻子林女士认为,3岁的宝宝还在成长阶段,对食品的营养、品质等有着特殊要求,应当挑选一些专供儿童食用的产品,比如儿童牛奶、儿童面条等;但丈夫周先生则认为,现在的很多儿童食品其实和成人的没有区别,配料、剂量等基本上都相同,是在“忽悠”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儿童市场的特殊地位,一些标注为“儿童食品”的产品近些年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备受家长们的青睐,这些产品从酱油、味精等调料,到面条、米粉、牛奶、面包等主食,再到饼干、麦片、奶酪等零食应有尽有。但在其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些消费者对其质量安全的担忧。
今年儿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3名受访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45.0%的受访家长对市面上的“儿童食品”不放心。74.6%的受访家长希望建立“儿童食品”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可见一方面家长对儿童食品有着巨大的消费冲动,但同时对其质量安全并不完全信任。
“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儿童食品’这种食品类别,现在的儿童食品更多的是市场概念。目前唯一能够称之为儿童食品的只有婴幼儿辅助食品,比如婴幼儿奶粉,这个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管理,其他的儿童食品并无相关的标准,它们执行的是与成人食品一样的标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质检中心的一位食品检测专家说。
6月1日,中国质量报记者走访北京市部分商超发现,儿童食品不仅种类众多,而且多半打着“营养”“品质”的广告吸引消费者,比如某款儿童酱油就宣传自己的产品专门为儿童量身定制,采用了更好的工艺,使其营养更加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品质更高更安全。相较而言,其包装更小,价格却更高。同样,儿童面条、儿童饼干等产品也大都强调营养、健康与品质,但其配料表、标准与普通的产品并无不同,有的产品还特意执行的是企业标准。
营养专家汪少帅表示,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成分与一般食品差异不大或并无不同,儿童食品更多是商家的营销噱头。比如酱油就是一种调味品,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高价儿童酱油和普通酱油的营养价值差不多,消费者可从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方面判断食品的营养价值,少糖、少油、高蛋白、低脂肪、低钠的食品,相对更健康。三岁以上的儿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等发育已逐步成熟,没必要专门购买“儿童”字样的食品。
“最关键的是消费端有刚需,但是相应的产品却没有统一的国标,导致了整个产业乱象丛生。”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企业基本上都是打着“儿童食品”的幌子去忽悠消费者,其产品质量方面无论是配方还是生产制作等,并没有真正去根据儿童膳食结构以及儿童的需求来研发生产。
近年来,从立法上健全儿童食品法律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食品专家建议,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增加儿童食品相关条款,包括对儿童食品的定义、儿童食品标准、生产加工条件、标识标签、市场监管、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完善儿童食品法律体系,为儿童食品监管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国家要尽快出台‘儿童食品’方面的标准,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科学工程,需要认真研究。此外,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意识,掌握更多健康和营养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朱丹蓬说。
[ 来源:中国质量报 ]